2017年“舞典华章——中国舞蹈高峰论坛”在沪举行

2017年“舞典华章——中国舞蹈高峰论坛”在沪举行

中国舞蹈家协会 2017-12-27

舞 典 华 章

2017中国舞蹈高峰论坛

邀·请·函

中国舞蹈未来:蓝图清晰 砥砺破局

“舞典华章——中国年度舞蹈巡礼”是中国舞蹈家协会于2016年设立并推出的品牌项目,今年首度推出“中国舞蹈高峰论坛”概念。本次论坛由中国舞蹈家协会、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上海歌舞团有限公司、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承办。来自中国舞蹈家协会、上海舞蹈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上海歌舞团、湖南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等专家、学者、管理者、主创参与了本次论坛的研讨。

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罗斌主持论坛


当天上午的论坛由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罗斌主持。南京艺术学院院长于平、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吕艺生、上海舞蹈家协会主席辛丽丽、中国艺术研究院舞研所所长欧建平、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教授朴永光、江西省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余达喜、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先后围绕“2017舞蹈艺术发展态势与思考”作主旨发言,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作总结发言。

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作总结发言

吕艺生:作为新中国舞蹈事业发展历程的一位见证人,吕艺生饱含深情地回顾了《舞蹈》杂志60周年的点滴往事。“我今年已经80岁了,走过来不容易,中国舞蹈事业走到今天也是非常不容易。可以说,新中国舞蹈事业是在《舞蹈》杂志的哺育下成长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所画出的蓝图,让这位舞蹈界的老人非常激动:“我活了一辈子,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活得明白!”他认为,中国舞协、《舞蹈》杂志的前进方向是非常清楚的,中国舞蹈事业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清晰。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中国舞蹈也要去思考如何与此相应,如何在世界上把“中国舞蹈的故事”讲明白。过去的努力,即使有诸多不足,但是几代人努力创造的;未来的目标,至少在33年内是非常清晰的。

于平:谈及2017年中国舞蹈的发展态势,有诸多角度,于平选择了“国家艺术基金助推舞剧创作的繁荣与发展”这一视角,对2014年到2017年以来的中国舞剧创作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和剖析。他认为,纵览近年的舞剧创作,固然不能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者部部佳绩,但引人注目的优秀之作基本上都是获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者。应该说,每年能有七八部留有较深印象的舞剧,其实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创作现实。在资讯高度发达、观众选择多样化的时代,中国舞剧创作依然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舞剧编导的表达虽然各自独辟蹊径,但在方法探索上也呈现出某种共性——这便是更注重“结构”的探索,也因”结构”的探索而呈现为极其自如的“自由时空”。

欧建平:  面对近年来各类基金对于舞蹈艺术创作的支持,欧建平却表达了自己的忧虑:现在年轻人的创作平台越来越多,积极性很高,但是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把传统的舞蹈标准化语言完全抛弃。年轻人借用西方现代编舞技巧,例如即兴编舞、纯舞蹈等概念做了很多作品,可是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来,这些恐怕是“无效传播”。舞蹈和语言有相似性,语言的交流,需要共同的语音、语汇和语法,舞蹈如果只是在舞台上乱蹦乱跳,没有任何美感,不知道表达什么,那便是无效传播。

辛丽丽:辛丽丽从上海芭蕾舞团的实践谈起,对于“深入生活”和“人才培养”两点感触颇深。她讲到,上芭排《简爱》《长恨歌》《花样年华》等作品,有很多国外编导加入——他们一直努力去寻找上海人的生活气息,《花样年华》的导演甚至在上海九曲桥上坐一天,观察上海人怎么生活。舞蹈创作不仅仅是会跳舞,创作团队的品格是很重要的,是真诚,还是迎合,最后反映到作品里是不一样的面貌。同理,她认为在舞蹈编导的培养上,首先是要学会做人,要有团队精神,而不是突出自我。“好的编导是需要有艺术献身精神的,有时候要去孤独。”只有真诚地对待自己的艺术,看着观众对话,而不是照着镜子自说自话,舞蹈编导才能创作出当代的经典,作品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陈飞华:  2017年12月12日,是舞蹈《朱鹮》三年演出了200场的纪念演出日。作为参与者和管理者,陈飞华谈及对舞蹈创作如何面向市场的思考。他认为,文艺院团远没有迎来春天般的灿烂,还有很多非常严寒的方面等待舞蹈工作者去突破、坚持、守望。改企院团要有信心,要知道老百姓喜欢什么,从中摸索双赢的路径。他谈到,城市歌舞团的作品要有城市的气息,上海歌舞团一直以来在坚持探索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追寻,希望观众能够对上海歌舞团的作品风格有更加清晰的感受。

朴永光:  朴永光对2017年中国舞蹈实践景观的总结是“百花盛开、争奇斗艳”。这一年,中国舞坛可谓舞人辛勤耕耘、以汗水浇灌花园的一年。非遗保护方面,舞蹈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而且有信心走进校园;在舞蹈教育方面,各种高峰论坛、教学交流此起彼伏,硕士舞蹈教育蓬勃向上,舞蹈创作领域展演繁荣;学术领域硕果累累,舞蹈硬件设施进一步完善;民族民间舞创作领域,在“荷花奖”上也涌现出一些受到观众喜爱、专家好评的佳作。

余达喜:余达喜2017年最大的收获是经常听到“舞剧叙事”的声音。他感觉,舞蹈圈长期以来“长于抒情,拙于叙事”,使中国舞剧的表现空间显得非常狭小。其中,中国舞剧应该有抒情和叙事两大传统。很难想象,今天去情节化、去叙事化,中国舞蹈如何能讲好中国故事,去适应中国观众的要求?舞剧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讲好某一个故事,而是指向叙事意义的自身,用叙事性进一步激活观众的联想、想象、感悟。它在表达完整的具体故事上是有限的,但由于隐含着叙事性、擅长表达情感的状态,观众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将不同的情感联结在一起。中国舞剧要符合今天中国的发展、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加强叙事性研究。舞蹈界可以向戏剧界、文学界、音乐界学习,进一步拓宽思路。

冯双白:  冯双白主席在最后的总结发言中表示自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以来,整个中国舞蹈界在风气上、导向上慢慢发生了很多变化,他对2017年中国舞蹈给出了五个关键词:首先是“十九大” ,十九大报告对于艺术、对于文艺的地位给予高度的重视,鞭策艺术家要以人民为创作的中心、导向,推出“三精”作品;二是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走出我们的教室,走出我们的象牙塔,老老实实地走到人民当中去,接触生活,才是真正的创作道路;三是“舞种喷发”,传统舞蹈样式成绩喜人,而新兴舞种如街舞发展也呈“井喷”之势;四是“舞蹈美育”,中国专业舞蹈艺术的真正未来,在于我们现在的舞蹈美育。没有真正的舞蹈美育,没有全民族舞蹈素养的提高,就没有未来中国新时代前进中舞蹈真正独有的、有自尊的地位。五是“评奖转型”,奖项压缩,作品含金量提高,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年轻编导和作品。此外,冯双白也指出,“荷花奖”古典舞奖项尽管压缩至三个,但竟然空缺一个,这应该说是缺乏精品力作的遗憾。

 

舞 典 华 章

2017中国舞蹈高峰论坛

下午的论坛分两组进行,由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罗斌分别主持,主要围绕“舞蹈院团发展的机遇与对策”展开。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许锐,中国艺术研究院舞研所副所长江东、研究员茅慧、副研究员刘晓真,上海戏剧学院舞蹈研究院院长刘青弋、副教授张麟,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郑慧慧,上海歌舞团首席演员朱洁静,湖南省歌舞剧院董事长杨霞,《舞蹈》杂志执行副主编张萍,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仝妍,四川省歌舞剧院编导马琳,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董事长彭飞,延边歌舞团团长金辉,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发展基金会秘书长王延,舞评家方家骏,资深编辑黄惠民参与论坛并发言。

在第一组讨论中,江东认为随着2020年、2030年、2035年、2050年的节点越来越近,中国舞蹈以什么方式跻身世界舞林并获得话语权——这是实践问题,更是理论问题。许锐希望给年轻的孩子们更多的鼓励,让他们可以在更好的舞蹈生态环境中成长。郑慧慧发言的题目是《民间舞去哪儿了?》,她呼吁找回真正的民间舞,也就是适合民间跳的舞蹈,为推动群众性舞蹈发展提供方向。杨霞表达了地方舞协、院团的一种期望,希望中国舞协的培训、采风能够惠及更多地方的优秀舞者。刘青弋作《“中国古典舞为当代创作”论应当终结》的发言, 认为“中国古典舞为当代创造”是当代中国舞蹈建设的一个独特的现象,但并非是一个正确的命题和结论。茅慧建议地方院团多从当地题材的文学佳作中去寻找题材。朱洁静对专业院校之外鱼龙混杂的舞蹈生态表示担心,希望舞蹈的生态能够更干净、更专业,让老百姓知道什么才是好的舞蹈。

2017中国舞蹈高峰论坛第一组

在第二组讨论中,方家骏提倡开辟新的审美境界和新的审美领域,鼓励年轻人去创新,既要精准传承,又要在“突围”“破局”上做出点文章。马琳坦言,做舞剧确实压力很大,创新很难,但一直在坚守。彭飞谈到内蒙古舞蹈院团存在的问题,如优秀人才紧缺,创作队伍青黄不接,表演人才出现断档,这对处在院团改革前列的队伍非常不利。金辉归纳延边歌舞团的发展经验为“第一是选材,第二是选才”。张麟指出舞蹈界师资素养有待提高,创新不光是动作上玩出新花样,还需要思想的支撑。黄惠民认为舞蹈创作和出版一样,都需要原创和经典。王延表示,希望上海国际舞蹈中心能够聚集一些相关产业,成为一个舞蹈聚集地、公共服务平台,让全国各地、全世界一流的舞蹈院团都到这里来演出,为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做好相关服务工作。仝妍认为舞蹈展演还是非常重要的,年轻人有时候思维上有局限性,需要综合性、全国性的展演平台来成长、进步。张萍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艺术创作的要求“思想精深,技艺精湛,制作精良”,是有秩序的,好像“三驾马车”一样是有机的整体,不能割裂。

2017中国舞蹈高峰论坛第二组

  “中国舞蹈高峰论坛旨在以年度为单位,试图通过对年度舞蹈现象、热点问题的深度追踪、探讨、剖析,尤其强调“反思”精神,站在更高的历史高度和发展角度,实现对全行业发展态势的总体把脉;促进舞蹈理论、评论的建设,以及舞蹈理论与实践的对话,实现对于中国舞蹈发展方向在观念层面的树立与引领。本次高峰论坛的研讨成果将在《2017中国艺术发展报告》中“2017中国舞蹈发展报告”部分集中呈现,以“写史”的态度、学术的眼光,绘制中国艺术年度发展的“全景图”;同时本着建设性原则,实现对年度舞蹈景观有态度地评判、有根据地分析、有温度地书写。


相似新闻